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然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uō rán dùn wù豁然顿悟 | 同“豁然大悟”。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豁然顿悟,曰:‘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翁大骇,走报其家。” |
zhuó rán bù qún卓然不群 | 指超出常人。 | 《后汉书 刘虞传论》:“其能历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 |
suǒ rán wú wèi索然无味 |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 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
wǎn rán zài mù宛然在目 | 宛然:仿佛。如同清楚地呈现于视野中。 | 明·袁宏道《公安二圣夺重修天王殿疏》:“使来者一人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 |
jù sòng fēn rán聚讼纷然 | 聚:集中;讼:争辩。言论多而杂乱,看法不一致。 |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此其义后贤聚讼纷然,谓其徒尚有形之利,而不数无形之利。”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chǎn rán ér xiào冁然而笑 |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 《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 |
chǎn rán yī xiào冁然一笑 |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 清·汪琬《<渔樵耕牧图>序》:“然后徐展此图,以校其人物风景相似与否,夫也将为之冁然一笑也。” |
fú rán dà nù艴然大怒 | 艴然:恼怒地。形容人十分恼怒。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看罢,艴然大怒。” |
suǒ rán guǎ wèi索然寡味 | 寡:少,缺少。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 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然以空疏者为之,则枯木朽荄,索然寡味,仅得其转折波澜。” |
qù rán wú shēng阒然无声 | 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 |
chāo rán zì dé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huǒ rán quán dá火然泉达 |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yì dì jiē rán易地皆然 | 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
míng rán wù zuò冥然兀坐 | 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
xiǎng dāng rán想当然 |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fèi rán ér fǎn废然而返 | 废然:形容疑虑消除。原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指败兴而归。 | 庄周《庄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
xí guàn ruò zì rán习惯若自然 | 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
tài rán chǔ zhī泰然处之 |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 《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
yì rán tǐng lì屹然挺立 | 屹然:高耸的样子。像山峰一样高耸而坚定地直立着 | |
wǎn rán rú shēng宛然如生 | 宛然:仿佛。指人死后仿佛和活着一样。 | |
tài rán zì ruò泰然自若 |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 《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
zēng bù cǎn rán曾不惨然 | 竟不觉得惨痛。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
hào qì lǐn rán浩气凛然 |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
mǎn mù xiāo rán满目萧然 | 萧然:冷落的样子。满目是凄凉的景象。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dàng rán wú cún荡然无存 | 。原有的物体像被洗涮掉一样完全不复存在。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毁坏或失去。 | 唐 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tīng qí zì rán听其自然 | 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观规律。听:听凭。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zì rán ér rán自然而然 |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 |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
bó rán dà nù勃然大怒 | 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 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fěi rán xiāng fēng斐然乡风 | 翩然地闻风归向。 | |
yī rán rú gù依然如故 | 故:过去的。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 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
wèi rán chéng fēng蔚然成风 | 形容某件事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日本国内,自望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诗蔚然成风。” |
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 |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 《魏书 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
cǎn rán bù lè惨然不乐 | 表情凄楚的样子。 | 唐 陈鸿《东城老父传》:“自老人居在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马于此,皆惨然不乐。” |
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学然后知不足 | 困:贫乏。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kè rán ér shì溘然而逝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徐录五》:“忽呼邻里语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长别矣,以遗蜕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
táo rán zì dé陶然自得 | 自己觉得快意。 | 宋·苏轼《杨绘可知徐州》:“坐废十年,陶然自得。” |
yǎ rán zì xiào哑然自笑 | 哑然: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五羖大夫》:“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 |
tū rán xí jī突然袭击 | 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这个突然袭击使大林大感狼狈,面红着。”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dà yì lǐn rán大义凛然 |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 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
jǐng rán yǒu tiáo井然有条 | 犹言井井有条。 | 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修史法》:“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zì yǐ wéi rán自以为然 | 然:这样。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 |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
bù qī rán ér rán不期然而然 |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 明 高启《威爱论》:“功或以爱诚有以结于人者,则趋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为哉!” |
yuè rán zhǐ shàng跃然纸上 | 跃然:跳跃;活跃的样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样;跳跃在纸面上。 | 清 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
hún rán yī tǐ混然一体 |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 《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
chāo rán dú lì超然独立 | 见“超然独处”。 | 《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
dàn rán chǔ zhī淡然处之 | 淡然:不经心;不在意;处:处理;对待。用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 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嵇志满对詹丽颖的出现淡然处之。”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dà miù bù rán大谬不然 | 指非常错误;实际完全不是这样。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
kuài rán dú chǔ块然独处 | 块然:孤独的样子。孤单一个人待着。形容独居无聊。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 |
zhāo rán ruò jiē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huò rán kāi lǎng豁然开朗 |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 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àn rán wú shén黯然无神 |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 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
mò rán bù yǔ嘿然不语 | 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夷吾嘿然不语。” |
wǎn rán yī xiào莞然一笑 | ||
máng rán ruò mí茫然若迷 | 茫然:渺茫,模糊不清。迷惑不解的样子。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2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指一语。” |
qiǎo rán bù lè愀然不乐 | 愀然:忧愁的样子。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 《荀子 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
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 |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寝,以至骨立。” |
fān rán huǐ wù翻然悔悟 | 悔悟:悔恨而醒悟。很快而彻底地转变。形容彻底觉悟过来;思想大转变。 | 宋 朱熹《答袁机仲书》:“若能于此翻然悔悟,先取旧图分明改正。” |
chǔ zhī yí rán处之怡然 | 处:处理;之:代词;怡然:安适愉快。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很安适愉快。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怡然。” |
kuì rán ér tàn喟然而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
hǎi nèi dàn rán海内澹然 |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
fèn rán zuò sè愤然作色 | 愤然:忿怒的样子。因忿怒而变了脸色,发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
huàn rán bīng shì焕然冰释 | 焕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 | 《清史稿·梅文鼎传》:“复取《授时历草》观之,乃焕然冰释,骀名异而实同,非徒似之而已。” |
bó rán fèn lì勃然奋励 | 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奋发起来,激励自己。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不可恐慑也。” |
yòu rán guàn shǒu褎然冠首 | 褎然:出众的样子。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 | 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
dào mào àn rán道貌岸然 |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
chāo rán yuǎn jǔ超然远举 | 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末·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亦作“超然远引”。渭·姚鼎《伍子胥论》:“昔者尝怪乐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吴,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时,及至嗣子弃之,于是毅遂 | 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间,遂超然远举,羁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实亦少避其机阱也。” |
rán dí dú shū然荻读书 |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
hào rán zhèng qì浩然正气 | 浩然: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气概、精神。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 老舍《兔儿爷》:“抗战建国须凭真实本领与浩然正气,只能迎时当令充兔子王的,不作汉奸,也是废物。” |
huō rán kāi wù豁然开悟 | 同“豁然大悟”。 |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闻安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
yì xìng àng rán意兴盎然 | 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 |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
fěi rán kě guān斐然可观 |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著。 | 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 |
yòu rán jǔ shǒu褎然举首 | 褎然:出众的样子;举:推举;首:第一。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 《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
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不同 | 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 | 鲁迅《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耸然 | 见“毛发悚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
cái qì chāo rán才气超然 | 超然:超出别人。才能气质超群出众。 | 宋·陆游《汉宫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
piāo piāo rán飘飘然 | 由于迷恋某人或怀有极大的骄傲自大情绪而感到轻飘飘。形容得意。 |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裴湛》:“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
fú rán bù yuè怫然不悦 |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 |
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 《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
fān rán huǐ wù幡然悔悟 |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
yǎn rán ér shì奄然而逝 | 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比日不知何疾,一夕奄然而逝。” |
yì rán bù dòng屹然不动 | 屹然:高耸的样子。像山一样高耸而坚定,不可动摇。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十回:“全军却伏在营里,屹然不动。” |
fān rán gǎi tú翻然改图 | 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
qī rán lèi xià凄然泪下 |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
huàn rán yī xīn焕然一新 | 焕然:形容有光彩。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 |
rán kāng zì zhào然糠自照 | 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 《南史 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
jì rán bù dòng寂然不动 |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 《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àn rán shén shāng黯然神伤 | 心情沮丧;心神忧伤。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
càn rán yī xīn灿然一新 | 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 《宣和书谱·行书六》:“正夫以精忠相与图回至治,其所以持盈守成,而熙丰之盛德美意,灿然一新,正夫其有力焉。” |
gōng dào zì rán chéng功到自然成 |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
fān rán gǎi wù翻然改悟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 《金史·完颜匡传》:“一旦犹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隶,引咎谢过,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 |
zài bù qí rán再不其然 | 犹言再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