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胆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īn jīng dǎn pà心惊胆怕 | 内心惊惧害怕。 | 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
dǎn zhàn xīn huāng胆战心慌 | 同“胆战心惊”。 | 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
dǎn cū qì zhuàng胆粗气壮 | 形容胆大气盛,无所畏惧。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我只从昨天受了那和尚的一番折磨,又经了十三妹姐姐的一番教化,不觉得胆粗气壮起来。” |
tóng xīn hé dǎn同心合胆 | 见“同心共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
zhōng gān yì dǎn忠肝义胆 |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 |
má què suī xiǎo,gān dǎn jù quán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
suì xīn liè dǎn碎心裂胆 | 形容异常恐惧。 | 《四游记·萧后吕客谈兵》:“仗臣平生所学,排上南天七十二阵,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将碎心裂胆,无计所出矣。”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胆,无饭力 | 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
gān dǎn hú yuè肝胆胡越 | 犹言肝胆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远隔。肝胆,喻近。 |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 |
gān dǎn zhào rén肝胆照人 | 指以赤诚之心待人。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一心向热的?”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pī gān guà dǎn披肝挂胆 | 形容对人对事极尽忠诚,毫无保留。 | 明·沈采《千金记·登拜》:“众将官,当职梦皇上之恩宠,领兵家之大权,在我者披肝挂胆,在尔者并力同心。” |
nù cóng xīn qǐ,è xiàng dǎn shēng怒从心起,恶向胆生 | 恶:凶暴。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
shū gān lì dǎn摅肝沥胆 | 同“披肝沥胆”。 | 元·揭傒斯《与萧维斗书》:“窃为公计,莫若摅肝沥胆,激昂慷慨,极论天下之贤士,求当今政令之得失。” |
dǎn xiǎo rú xī胆小如鼷 | 见“胆小如鼠”。 | 《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jīng shén pò dǎn惊神破胆 | 形容极其恐惧。 |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 |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sàng hún xiāo hún丧胆销魂 |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
dǎn liè hún fēi胆裂魂飞 |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
xīn hán dǎn luò心寒胆落 | 同“心寒胆战”。 |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每每怀藏袖中,携之出入,以此在朝官员,见俺无不心寒胆落。” |
lù dǎn pī chéng露胆披诚 | 同“露胆披肝”。 | 《梁书·王僧孺传》:“露胆披诚,何能以酬屡顾。” |
qì cū dǎn zhuàng气粗胆壮 | 气:气势。气势大,胆子壮。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九首:“然枚独气粗胆壮,而奋然治具者,恰别有说焉。” |
gān dǎn tú dì肝胆涂地 | 见“肝脑涂地”。 | 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
hún fēi dǎn luò魂飞胆落 | 同“魂飞魄散”。 |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顾元营,火光四起,愈觉得魂飞胆落。” |
sè dǎn mí tiān色胆迷天 | 色:女色。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
tóng xīn gòng dǎn同心共胆 | 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
zuò xīn cháng dǎn坐薪尝胆 | 指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dǎn zhàn xīn yáo胆战心摇 | 同“胆战心惊”。 | 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
cháng dǎn wò xīn尝胆卧薪 |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dǎn hán fā shù胆寒发竖 | 形容恐怖之极。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
zhào rén gān dǎn照人肝胆 | 比喻以赤诚相见。 | 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
hún fēi dǎn sàng魂飞胆丧 | 同“魂飞魄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
dǎn chàn xīn hán胆颤心寒 |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
dǎn jīng xīn chàn胆惊心颤 | 惊:惊惧,害怕;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金·王吉昌《永遇乐》词:“知剑刚锋,百魔剿退,胆惊心颤。” |
pōu xīn xī dǎn剖心析胆 |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 宋·司马光《辞修起居第三状》:“且臣前后所陈,剖心析胆,莫非恳到,而朝廷弃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实待臣也。” |
gān dǎn xiāng xiàng肝胆相向 |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话得投机,顷刻间肝胆相向。” |
hé dǎn tóng xīn合胆同心 | 犹言同心同德。 | 天地会《共同和合歌》:“和气自然兄弟众,合胆同心拜五人。” |
xīn dǎn jù liè心胆俱裂 |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
yī shēn dōu shì dǎn一身都是胆 | 极言胆大勇敢。 |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fàng xīn tuō dǎn放心托胆 | 形容毫无顾虑。 | 《何典》第七回:“赶茶娘只道师姑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当谨守清规;故放心托胆,打发女儿去。” |
sàng dǎn wáng hún丧胆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
tǔ xīn tǔ dǎn吐心吐胆 | 同“吐肝露胆”。 | 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
wén míng sàng dǎn闻名丧胆 |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
sàng dǎn yóu hún丧胆游魂 | 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 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
wò xīn cháng dǎn卧薪尝胆 |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yī shēn shì dǎn一身是胆 | 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pò dǎn sàng hún破胆丧魂 | 丧魂:丧失了魂魄。形容恐惧到极点。 | 《太平广记·张和思》:“北齐张和思,断狱囚,无问善恶贵贱,必被枷锁杻械,困苦备极。囚徒见者,破胆丧魂,号生罗刹。” |
dǎn dà xīn xì胆大心细 |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鲁迅《书信集 致罗清桢》:“我是主张青年发表作品,要‘胆大心细’的,因为心若不细,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
lì dǎn duò gān沥胆堕肝 | 比喻竭尽忠诚。 | 唐 李颀《杂曲歌辞 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 |
sàng hún xiāo hún丧胆消魂 | 丧:丧失;消: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1回:“今日路当险处,遇此劲敌,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谁人不丧胆消魂!”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惊胆落 | 形容惊恐万分。 | 《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虽是圣人,亦得魂惊胆落。” |
dǎn dà pō tiān胆大泼天 | 同“胆大包天”。 | 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
dǎn xiǎo rú dòu胆小如豆 | 极言胆子小。 | 《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惊胆裂 | 同“心惊胆战”。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
hún wáng dǎn luò魂亡胆落 | 同“魂飞魄散”。 | 《三国演义》第四二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 |
hún xiāo dǎn sàng魂消胆丧 | 同“魂飞魄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
zhāi dǎn wān xīn摘胆剜心 | 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 |
xīn jīng dǎn luò心惊胆落 | 同“心惊胆战”。 | 宋·欧阳修《祭苏子美文》:“人有遭之,心惊胆落,震汗如麻。” |
xīn dǎn jù suì心胆俱碎 | 见“心胆俱裂”。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2回:“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 |
pōu dǎn qīng xīn剖胆倾心 | 剖:破开。比喻竭尽忠诚或开诚相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直请到内衙床前,欢然谈笑,说着民风、土俗、钱粮、政务,无一不剖胆倾心,津津不已。” |
pōu gān lì dǎn剖肝沥胆 | 比喻开诚相待。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
hún fēi dǎn liè魂飞胆裂 | 同“魂飞魄散”。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
pī gān lù dǎn披肝露胆 | 见“披露肝胆”。 | 《晋书·杜弢传》:“吾得披肝露胆,没身何恨!” |
tóng xīn tiě dǎn铜心铁胆 | 形容人的意志坚定。 | 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秀才每自古眼睛馋,不似这里忒铜心铁胆。” |
kōu xīn wā dǎn抠心挖胆 | 抠:挖。把心胆都挖出来。形容待人诚心诚意。 | 曾朴《孽海花》第四回:“罪过!罪过!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
dà dǎn hǎi kǒu大胆海口 | 胆:胆量;海口:说大话。大着胆子夸海口。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 |
lì dǎn chōu cháng沥胆抽肠 | 沥胆披肝。 | 《梁书·王僧辩传》:“世受先朝之德,身当将帅之任,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逆,雪天地之痛,报君父之仇。” |
jīng xīn pò dǎn惊心破胆 | 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 汉·王符《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
xīn cū dǎn dà心粗胆大 | 心地粗疏,胆子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亦作“心粗胆壮”。 |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四折:“这厮便倚强凌弱,心粗胆大,怎敢来俺庄上。不由的忿气夯胸膛。” |
tǔ gān lù dǎn吐肝露胆 | 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 明·李贽《复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决无有厌恶之理……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 |
huī dǎn chōu cháng隳胆抽肠 | 犹言披肝沥胆。表示真心诚意。 |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
kāi kǒu jiàn dǎn开口见胆 | 见“开口见心”。 | 宋·宗绍《无门关·赵州洗钵》:“赵州开口见胆,露出心肝。” |
lì dǎn pī gān沥胆披肝 |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 唐 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 |
xī gān tǔ dǎn析肝吐胆 | 见“析肝刿胆”。 | 明·高以俭《〈太师张文公集〉跋》:“受顾命,辅冲圣,秉国十年,乃举其生平,析肝吐胆献之天子。” |
shī hún sàng dǎn失魂丧胆 | 形容极度恐慌。 |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
wáng hún sàng dǎn亡魂丧胆 |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 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
dǎn pò xīn hán胆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
dǎn dà bāo tiān胆大包天 |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 唐 刘叉《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
chì dǎn zhōng gān赤胆忠肝 | 赤:赤诚,真诚;忠:忠诚。形容十分忠诚。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我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 |
zuò xīn xuán dǎn坐薪悬胆 | 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比喻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 《金史 术虎筠寿传》:“中都食尽,远弃庙社,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 |
sè dǎn rú tiān色胆如天 |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那和尚一头接茶,两只眼涎瞪瞪的只顾看那妇人身上,这妇人也嘻嘻的笑着看这和尚。人道色胆如天,却不防石秀在布廉里张见。” |
xīn jīng dǎn hán心惊胆寒 | 同“心惊胆战”。 | 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
dǎn dà yú shēn胆大于身 | 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xuán xīn diào dǎn悬心吊胆 |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
sè dǎn bāo tiān色胆包天 |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
tǔ dǎn qīng xīn吐胆倾心 |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 《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承信方敢吐胆倾心,告诉道:‘小将建州人,实姓范。’” |
qīng xīn tǔ dǎn倾心吐胆 |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每买不转的,都是倾心吐胆说真实话。” |
zhěn gē yǐn dǎn枕戈饮胆 | 见“枕戈尝胆”。 |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
jīng xīn liè dǎn惊心裂胆 | 见“惊心破胆”。 | 茅盾《子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
qì xiāo dǎn duó气消胆夺 | 形容畏惧到极点。 | 《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
jiàn dǎn qín xīn剑胆琴心 |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元 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
dǎn sàng hún xiāo胆丧魂消 | 同“胆裂魂飞”。 |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
dǎn xiǎo rú shǔ胆小如鼠 |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 | 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xīn jīng dǎn zhàn心惊胆战 |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
dǎn zhàn xīn jīng胆战心惊 |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
xióng xīn bào dǎn熊心豹胆 | 比喻非常胆大。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
xiá gān yì dǎn侠肝义胆 | 侠客的肝、义士的胆。形容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 | 《蒲柳人家 后记》:“一家听着,先是生气,担惊,继而又被赵录明的侠肝义胆和一片热心所感动了。”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 |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