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身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íng zhé bǎo shēn明哲保身 |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指洞察事理、聪慧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为了个人得失不坚持原则;与世无争。 | 《诗经 大雅 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
shēn shǒu yì dì身首异地 | 见“身首异处”。 | 《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 |
shēn fèi míng liè身废名裂 | 见“身败名裂”。 | 朱自清《史记·汉书第九》:“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
chèn shēn cái yī称身裁衣 | 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 《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
bàn shēn bù shè半身不摄 | 摄:引持。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或半边肢体瘫痪。 | 《魏书·孟鸾传》:“素被病,面常黯黑,于九殿下暴疾,半身不摄,扶载归家,其夜亡。” |
yǐ shēn shì fǎ以身试法 | 身:亲身;指生命;试:尝试;法:法律;刑法。拿性命去尝试法律。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
zhù fā wén shēn祝发文身 |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 《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
fǎn zhì qí shēn反治其身 |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 |
gū shēn zhī yǐng孤身只影 | 形容孤单一人。 |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
jī shēn fěn gǔ齑身粉骨 | 齑:碎。指粉身碎骨。 | 明 王守仁《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臣世受国恩,齑身粉骨,亦无以报。” |
fěn shēn huī gǔ粉身灰骨 |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 唐 张鷟《游仙窟》:“玉馔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
qì zhì yí shēn弃智遗身 |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
yǐn huǒ shāo shēn引火烧身 | 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
dǐng míng tì shēn顶名替身 | 犹言顶名冒姓。 | 《西游记》第十五回:“顶名替身者取首级,交头互耳者取首级。” |
fèn shēn bù gù奋身不顾 | 犹奋不顾身。 | 宋·苏轼《与章子厚书》:“愚夫小人,以一言感发,犹能奋身不顾,以遂其言。” |
shēn pín rú xǐ身贫如洗 | 身:自身。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如今梁鸿学成满腹文章,争奈身贫如洗,沿门题笔为生。” |
lì shēn xíng dào立身行道 | 道:政治主张和思想。指修养自身,奉行道义。 | 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
wěi shēng sàng shēn尾生丧身 | 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dǎn dà yú shēn胆大于身 | 犹言胆大如斗。谓无所忌惮。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语出《旧唐书·李昭德传》载丘愔劾奏李昭德语:“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
qī shēn tūn tàn漆身吞炭 |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
kǔ shēn jiāo sī苦身焦思 | 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bù chī yáng ròu kōng rě yī shēn shān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
jié rán yī shēn孑然一身 | 孑然:孤独的样子。孤单单的一个人。 | 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八卷:“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兼渠孑然一身,无所依傍,处性不能自立。” |
shēn dāng qí jìng身当其境 | 见“身临其境”。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可惜这些资料,我在目前不能得到,我不能写些更具体的事实来,使未身当其境的朋友们也同样感泣一下。” |
ān shēn lì mìng安身立命 |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
yǔn shēn mí gǔ陨身糜骨 | 犹言粉身碎骨。 | 宋·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德泽汪洋,天隆地厚,非臣陨身糜骨所能报称。” |
shēn wú cháng chù身无长处 |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
shēn yáo xīn ěr身遥心迩 | 犹言身远心近。 | 元·王德信《西厢记·泥金报捷》:“小生身遥心迩,恨不得鹣鹣心翼,邛邛并躯。” |
cuī shēn suì shǒu摧身碎首 | 即粉身碎骨。 | 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
yuǎn hài quán shēn远害全身 | 保全自身,远离祸害。 | 《梁书·袁昂传》:“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 |
ān shēn zhī dì安身之地 |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xùn guó wàng shēn徇国忘身 | 指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徇:为国献身。 | 唐 白居易《赠裴垍官制》:“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功成身退 |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 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shēn míng jù miè身名俱灭 | 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 | 晋·桓玄《与刘宰之书》:“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
zhèng shēn míng fǎ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 《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
jiè shēn bào chóu借身报仇 | 见“借交报仇”。 | 明·高启《结交少年场行》:“结交须结游侠儿,借身报仇心不疑。” |
shēn jià bèi zēng身价倍增 | 建立或增进个人的权威、影响或声望。 | |
jìn shēn zhī jiē进身之阶 | 进身:上升;阶:台阶。使身体能够上升的阶梯。旧指借以提拔升迁的门路。 | 元 胡柢遹《紫山大全集 礼论》:“殊不察自即位以来,所闻之言无大利害,适足以为口舌者进身之阶,虚失待大臣之体,渎上下之分。” |
zhōng shēn bù yú终身不渝 | 渝:变。一生自始自终一直不变。 | 梁实秋《谈友谊》:“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 |
yǐ shēn xùn guó以身殉国 | 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 南朝 梁 沈约《宋书 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
shè shēn chǔ dì设身处地 | 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 宋 朱熹《礼记 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
shēn xīng jiāo cuì身心交瘁 | 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 | 石三友《金陵野史 谭鑫培的“绝唱”》:“因为身心交瘁的谭鑫培自此便一病不起,匝月之间,与世长辞。” |
shēn tǐ fà fū身体发肤 |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 | 《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fèn bù gù shēn忿不顾身 | 同“奋不顾身”。 | 《镜花缘》第三七回:“林兄因感世子之情,唐兄只知惟义是趋,都是忿不顾身,竟将王宫内院视为儿戏。” |
shēn bài míng liè身败名裂 | 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身败名裂。” |
bǎi shēn mò shú百身莫赎 |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 唐 白居易《祭崔相公文》:“丘园未归,馆舍先捐。百身莫赎,一梦不还。” |
shēn xiān shì zhòng身先士众 | 见“身先士卒”。 | 《旧唐书·李密传》:“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
wú róng shēn zhī dì无容身之地 | ①指没有栖身立脚的地方。②指羞愧而无处可以藏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 |
zhī shēn gū yǐng只身孤影 | 只:单独的。指孤单一人。亦作“只影孤形”、“只影单形”。 | 宋·葛长庚《水龙吟》词:“人间天上,喟然俯仰,只身孤影。” |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死无葬身之地 |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
yī shēn wǔ xīn一身五心 | 比喻杂念很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
shēn qīng tǐ jiàn身轻体健 | 身:躯体;健:健壮。身体健壮,行动灵活。 |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沿路上身轻体健,这搭儿筋乏力软。” |
cái guǎng fáng shēn才广妨身 |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
zhōng shēn ràng lù,bù wǎng bǎi bù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 枉:白白地,冤枉。一辈子给人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比喻对人谦让不会有什么损失。 | 《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
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身在江海,心驰魏阙 | 江海: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驰:心神向往;魏阙:指朝廷。指虽不为官,仍关怀朝政。 | 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海,而心驰魏阙 。” |
xùn yì wàng shēn殉义忘身 | 殉:献出生命。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 《陈书·鲁广达传论》:“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
shēn tuì gōng chéng身退功成 | 谓功业成就,退隐家园。 | 春秋·楚·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shēn rù qí jìng身入其境 | 身:亲身;境:环境。指亲自经历了那种境地。 | 清·周生《扬州梦·梦中人·毕生妇》:“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如身入其境。” |
shēn wú lì zhuī身无立锥 | 没有寸土可以容身。比喻极小的地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 |
qín yǐ lì shēn勤以立身 | 勤俭才能生存下去。 | |
fǎn shēn zì wèn反身自问 | 见“反躬自问”。 | 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身自问,竟何如哉!” |
shǒu shēn ruò yù守身若玉 | 守身:保持自身的品节。维持自身像玉那样洁白无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何况这位姑娘,守身若玉,丽志如冰。” |
yǐ shēn bào guó以身报国 | 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 《魏书 辛雄传》:“卿等备位纳言,当以身报国。” |
tōng guān zài shēng恫瘝在身 | 恫:疼痛;瘝: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第二卷:“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处处恫瘝在身。” |
máng cì zài shēn芒刺在身 |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身上。形容心中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 柳青《创业史》第13章:“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痒痒,可又不敢回头。” |
bǎi shēn hé shú百身何赎 | 身:指生命;何:怎能;赎:抵换。意思是自己就有一百条命也抵换不回来。 | 南朝 梁 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 |
yī shēn liǎng tóu一身两头 |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 | 汉 焦延寿《易林》卷八:“一身两头,近适二家,乱不可治。” |
huī shēn miè zhì灰身灭智 |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 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
shēn cāo jǐng jiù身操井臼 | 语本《后汉书 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后因以“身操井臼”指亲自操持家务。 | 语出《后汉书·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 |
tǐng shēn dú chū挺身独出 | 挺:撑直。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 《北齐书·綦连猛传》:“猛遥见之,即亦挺身独出,与其相对,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 |
gōng suì shēn tuì功遂身退 | 谓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 《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fèn shēn dú bù奋身独步 | 奋:振作;独步: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努力出人头地。 |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四折:“脱白衣平步上云衢,离尘途奋身独步。” |
zhe zuò děng shēn着作等身 | 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 |
fèn bù lǜ shēn奋不虑身 |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 《宋史·赵汝愚传论》:“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 |
mò shēn bù wàng没身不忘 | 没身:终身。一辈子不能忘记。 | 宋·陈亮《众祭孙冲季文》:“失声而号,痛裂肺肠。何以尉子?没身不忘。” |
yàn míng zhèng shēn验明正身 | 验清楚确是其本人,而非冒名顶替者。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只要‘验明正身’,不是冒充,他们陈家族长来不来,倒也不生关系。” |
yán jiào shēn chuán言教身传 | 既用言语来传授,又用行动来以身作则。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 李欣《老生常谈续编·再谈百年树人》:“不能以身作则,言教身传,没有正确的观点方法,打算‘精选勤育’新生一代,是做不到的。” |
hún shēn shì dǎn浑身是胆 |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 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
qū shēn rǔ zhì屈身辱志 | 屈:降低。降低自己的人格,改变自己的心志。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 |
jiā pò shēn wáng家破身亡 | 家庭毁灭,自身死亡。 | 《晋书 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身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
shā shēn chéng rén杀身成仁 | 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shēn shǒu fēn lí身首分离 | 身:躯干;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 |
shēn lì qí jìng身历其境 | 亲身来到某个地方。 |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 |
huī shēn fěn gǔ灰身粉骨 | 犹言粉身碎骨。 |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
gǎn tóng shēn shòu感同身受 |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 《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
yī dēng lóng mén,shēn jià shí bèi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 忽然得到荣耀,从而身价倍增。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shēn dān lì báo身单力薄 | 人少力量不大。 | 柯云路《衰与荣》:“嗳,年轻人,你们怎幺瞎挤?夏平站在后面护他,身单力薄,也护不住。” |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 | 一旦自己死亡。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
duàn fā wén shēn断发纹身 | 见“断发文身”。 | 冯至《伍子胥》九:“在吴越的边境上还有许多野人,他们是断发纹身的。” |
zhōng shēn dà shì终身大事 | 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
yǐ shēng xǔ guó以身许国 | 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苟。 | 《南史 羊侃传》:“久以淡为死,犹复在邪?吾以身许国,誓死行阵,终不以尔而生进退。” |
mài shēn tóu kào卖身投靠 | 投:投奔;靠:依靠。形容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躯体;为有权势地位的人效劳;从而求得靠山。 | 鲁迅《<准风月谈>后记》:“我见这富家儿的鹰犬,更深知明季的向权门卖身投靠之辈是怎样的阴险了。” |
qīng shēn zhòng yì轻身重义 | 谓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
cháng shēn hè lì长身鹤立 | 鹤立:像鹤站立。形容瘦而高的人。 |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就在这一阵笑语声中,有一个长身鹤立的人……两脸绯红,醉态可掬,七跌八撞的冲进房来。” |
jié shēn zì hào洁身自好 | 洁:沌洁;好:喜爱。保持自身的清洁;不同流合污。现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不关心大多数人的利益。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是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
bàn shēn bù suí半身不遂 | 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 |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
shēn jiā xìng mìng身家性命 |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
xǐng shēn kè jǐ省身克己 | 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 明 钱德洪《王文成公〈大学问〉跋》:“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