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于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ò yú méi jié迫于眉睫 |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于眉睫。” |
yǒng yú zì zé勇于自责 | 敢于承认错误并自我批评。 | |
míng yú zhì luàn明于治乱 |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zhī dà yù běn枝大于本 |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
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kuī yú yī kuì亏于一篑 | 亏:缺,欠;篑:装土的竹筐。积土成山的功夫只差最后一筐土。比喻做成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而未能成功 |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guǒ yú zì xìn果于自信 |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 《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
nán yǐ qǐ chǐ难于启齿 |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 |
xíng yú yán sè形于言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
xíng yú cí sè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yán yú lǜ jǐ严于律己 |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
qǔ xìn yú rén取信于人 |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
qiè qiè yú xīn切切于心 | 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事实胜于雄辩 |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xīn fā yú xíng新发于硎 | 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qīng yú hóng máo轻于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拒人于千里之外 |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
yú mín rùn guó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
bù ān yú wèi不安于位 |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
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liǎo rán yú xiōng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ān yú pán shí安于盘石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
yù rǔ yú chéng玉汝于成 |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
mǐn yú shì,shèn yú yán敏于事,慎于言 |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 《论语 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shí fāng yú qián食方于前 | 同“食前方丈”。 |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
jí yú shì gōng急于事功 | 指做事急于求成。 |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急于事功……” |
tuī zhōu yú lù推舟于陆 | 推船在陆地上行,比喻劳而无功。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
wú dòng yú zhōng无动于衷 | 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
yī zhì yú sī一至于斯 | 同“一至于此”。 | 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
tuì cáng yú mì退藏于密 |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 《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xǐ xíng yú sè喜形于色 |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
dé yú xīn yìng yú shǒu得于心应于手 | 得:获得,领悟;应:适应。领悟到要领,做起来顺手。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应。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 | 高晓声《刘宇写书》:“是的,刘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只有天晓得。” |
zhù yú zhú bó著于竹帛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
zì tóu yú dì自投于地 | 投:抛掷。自己一下子仆伏在地上。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顺归罪。” |
wú tiān yú shàng,wú dì yú xià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 《尉缭子 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 |
mín yì láo zhǐ,qì yú xiǎo kāng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 《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讷于言,敏于行 |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mò nì yú xīn莫逆于心 |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
jiǔ céng zhī tái,qǐ yú lěi t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累:堆迭,积聚。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zhǐ yú zhì shàn止于至善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shòu bǐng yú rén授柄于人 | 犹言授人以柄。 |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庶数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授柄于人。” |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yì xíng yú sè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shì biǎn yú bāo示贬于褒 | 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 明沈德符《野获编 礼部 南礼部恤典》:“石以违拂不成为义,张以怀情不尽为义,皆上所亲定。盖圣意示贬于褒也。” |
qiáng jiā yú rén强加于人 | 把一个人或一方的意见、看法勉强加诸于别人。 | 王朔《过把瘾就死》:“你就是这么霸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强加于人,而我不吃这一套!” |
pí yú gōng mìng疲于供命 |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 |
bǐ yú bù xiè鄙于不屑 |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 |
dà bái yú tiān xià大白于天下 |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全国。使全国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 |
wú bǔ yú shí无补于时 | 时:时势。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 宋·苏舜钦《答杜公书》:“今虽能涬然引去,无补于时,亦安是以为嘉事。” |
yì yú yán biǎo溢于言表 |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 明 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
huǐ yú yī dàn毁于一旦 | 一旦:一天。指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就毁掉了。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
ān yú xiàn zhuàng安于现状 | 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 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
fáng huàn yú wèi rán防患于未然 |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 《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xīn guì yú guì薪贵于桂 | 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
qīng chū yú lán青出于蓝 | 青:靛春;蓝:蓼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yán yú zé jǐ,kuān yǐ dài rén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 《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老邓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 |
qiān jīn zhī dī,kuì yú yǐ lòu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一年之计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 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yì yú shí yí易于拾遗 | 犹易如反掌。 |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
ān yú yī yú安于一隅 |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
yì yú fǎn zhǎng易于反掌 | 犹易如反掌。 |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
zhēng míng yú cháo,zhēng lì yú sh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 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bà yú bēn mìng罢于奔命 |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
yī zhì yú cǐ一至于此 | 竟到如此地步。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wú dòng yú zhōng无动于中 |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宋 朱熹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
zhe yú zhú bó着于竹帛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 |
wěi zuì yú rén委罪于人 |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 | |
wú jì yú shì无济于事 |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
zhuān měi yú qián专美于前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shèn zhōng yú shǐ慎终于始 | 谓结束时想要慎重,在开始时就要小心谨慎。 | 《尚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
bù ān yú shì不安于室 |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 《诗经 邺风 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郑玄注:“不安其室,欲去嫁也。” |
zhì yú sǐ dì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zhì yú cǐ jí至于此极 | 至:到。到了这般绝境。指痛苦到了极点。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jià huò yú rén嫁祸于人 | 嫁:转移。把灾祸转嫁给别人。 | 《南史 阮孝绪传》:“答曰:‘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乃焚之。” |
yǐ néng wèn yú bù néng,yǐ duō wèn yú gu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 指有才干、学识丰富的人虚怀若谷敢于向没才干、学识少的人请教。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liáo shèng yú wú聊胜于无 | 聊:稍稍;稍微。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 | 晋 陶潜《和刘柴桑》诗:“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 |
bù jí jí yú fù guì不汲汲于富贵 | 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xíng yú zhī huà刑于之化 | 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 | 《诗 大雅 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
fèng huáng yú fēi凤皇于飞 | 见“凤凰于飞”。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
gōng zì hòu ér bó zé yú rén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qǔ xìn yú mín取信于民 | 取得人民的信任。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
yù bīng yú nóng寓兵于农 |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zuò yú tú tàn坐于涂炭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
hóng jiàn yú gàn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 |
qíng jiàn yú sè情见于色 |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
yè huāng yú xī业荒于嬉 | 荒:荒废。贪恋玩耍就会荒废学业。 |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xué chéng wén wǔ yì,huò yú dì wáng jiā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兄弟阋于墙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
yú jīn wéi liè于今为烈 |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 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
bù chǐ yú rén不齿于人 | 指被人看不起。 |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