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màn shān sāi yě漫山塞野同“漫山遍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操大怒曰:‘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动三军,漫山塞野,尽至新野下寨。”
tóng shān jīn xué铜山金穴比喻极其富有。清·蒋士铨《临川梦·访梦》:“少甚獐头鼠目,拥着铜山金穴,驷马高车?”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振虎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huí shān dǎo hǎi回山倒海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gé háng rú gé shān隔行如隔山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
pái shān dǎo xiá排山倒峡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山峡。形容水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但见城外水声淙淙,一望江湖,有排山倒峡之势。”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造成大灾祸。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chūn shān bā zì春山八字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shān bāo hǎi róng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靠山依海。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zhí fǎ rú shān执法如山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形容执法严厉。清 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shè shuǐ dēng shān涉水登山涉:渡水。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岭。形容旅途艰辛或行程连绵不断。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一折:“假饶他升天摄地三千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赶将去活喇喇牵转白牛。”
pá shān yuè lǐng爬山越岭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吓得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bá shān jǔ dǐng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huǒ shān tāng hǎi火山汤海喻艰难危险。《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shuǐ sè shān guāng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qì yǒng rú shān气涌如山形容恼怒到极点。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震虎见“敲山振虎”。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yě sù shān yáo野蔌山肴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jī jiǎ shān qí积甲山齐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chǔ shuǐ wú shān楚水吴山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唐 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shān hū hǎi xiào山呼海啸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比喻出名,显露才能。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shān bēng zhōng yìng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第二卷:“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qìng shān cǎi mù罄山采木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
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shèn lóu shān shì蜃楼山市蜃:大蛤蜊。比喻虚幻夸诞的事物或虚无飘渺的事物。清·方以智《东西均·扩信》:“虚中见实,实中见虚,蜃楼山市,龙女施珠。”
āi shān sè hǎi挨山塞海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jī shān zhī jié箕山之节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jī jiǎ rú shān积甲如山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清 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
shān qī gǔ yǐn山栖谷饮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魏书 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版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sān shān wǔ yuè三山五岳泛指名山;也指各地。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shān bāo hǎi huì山包海汇包:包容;汇:众水会合。汇聚。比喻包罗万象。明·胡应麟《少皇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山包海汇,各适厥用。”
shān qī gǔ yǐn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shuǐ yuǎn shān cháng水远山长①同“水远山遥”。②谓山河辽阔。宋·辛弃疾《临江仙》:“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动山摧见“地动山摇”。《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dì dòng shān yáo地动山摇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qián shān yǐn shì潜山隐市潜:深藏。在山林中潜迹,在市井中隐身。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
fù hǎi yí shān覆海移山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阿修罗众圣偏殊,覆海移山功力大,上住须弥福德强,平扶日月感神煞。”
tóng shān tiě bì铜山铁壁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fù shān dài yuè负山戴岳负:背负;戴:头顶。背负高大的山岳。比喻肩负重任。《周书·晋荡公护传》:“生死肉骨,岂过今恩,负山戴岳,未足胜荷。”
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岭陟:蹈、踏。即翻山越岭。形容旅途艰辛劳累。
shān bēng dì xiàn山崩地陷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泰山不让土壤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tā shān gōng cuò他山攻错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shān yáo yě sù山肴野蔌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xiān shān qióng gé仙山琼阁仙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琼阁:精美的楼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也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唐 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nán shān kě yí南山可移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bā shān yuè lǐng巴山越岭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zhǔ jiá kàn shān拄颊看山同“拄笏看山”。宋·范成大《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颊看山意最真。”
zhuó jī dēng shān着屐登山屐:木头鞋。穿着木头鞋登山。形容历尽艰辛。《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tī shān jià hè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xún shān wèn shuǐ寻山问水寻:探求。游山玩水。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miǎo ruò hé shān邈若河山同“邈若山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pái shān yā luǎn排山压卵比喻事情极容易成功,毫不费力。《晋书 列女传 杜有道妻严氏》:“何邓执政,必为玄害,亦由排山压卵,以汤沃雪耳,奈何与之为亲?”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明 郭勋《英烈传》第49回:“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shān bēng dì tā山崩地塌见“山崩地陷”。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离山形容勇猛而迅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lú shān zhēn miàn庐山真面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hàn shān bá shù撼山拔树撼:摇动。摇动山岳,拔起树木。形容威势极大。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二折:“风呵,兀的不傒幸杀人也,方才撼山拔树,飞沙走石般起,投至央及你,可倒定息了。”
tài shān yā luǎn泰山压卵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晋书 孙惠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qì zhuàng shān hé气壮山河气:气概;壮:雄壮;宏伟。形容气势之大;比山河还要雄壮。唐 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yuān tíng shān lì渊停山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清 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qì gài shān hé气盖山河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nán shān yǐn bào南山隐豹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rèn shù jiàn shān刃树剑山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jī shān guà piáo箕山挂瓢用为隐居不仕之典。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liú shuǐ gāo shān流水高山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měng hǔ chū shān猛虎出山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bǎi èr guān shān百二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jù mǐ wéi shān聚米为山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tī shān háng hǎi梯山航海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宋书 明帝纪》:“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
zuò hào shān kōng坐耗山空指只消费不生产,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家庭方面,自他调入蒙古之后,又无他人可以生产,坐耗山空,望他多多设法,以济家用。”
jiāng shān bàn bì江山半壁江山:国土;半壁:半边。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mù mèi shān guǐ木魅山鬼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shān xíng hǎi xiǔ山行海宿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jī shān zhī zhì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入宝山而空手回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yín shān tiě bì银山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líng luò shān qiū零落山丘零落:凋零,比喻死亡。指死后埋葬在山丘上。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jī shān zhī fēng箕山之风指隐士的风范。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huán wǒ hé shān还我河山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zhǐ shān mài mó指山卖磨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wū shān yún yǔ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dài lì hé shān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如衣带,泰山像磨刀石。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亦作“带河厉山”,“带砺山河”。元·刘致《水仙操·为平章南谷公寿福楼赋》:“朱帘画栋倚穹苍,带砺河山接四王。”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识泰山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shān jī bō wěi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三卷:“后邀钜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万计。”
sǒng bó chéng shān耸膊成山肩膀耸起成了一个“山”字。形容人耸肩缩颈的相貌。也形容人体瘦削的样子。宋 陆游《衰疾》:“捉襟见肘贫无敌,耸膊成山瘦可知。”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摇地动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shān kuī yī kuì山亏一篑《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喻功败垂成。《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
ròu shān jiǔ hǎi肉山酒海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shān jū shuǐ zhì山砠水厓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山砠水厓,穷居独处;思从曩人,邈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