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公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huì huò gōng xíng贿货公行同“贿赂公行”。《周书·晋荡公护传》:“任情诛暴,肆行威福,明党相扇,贿货公行。”
míng gōng zhèng qì明公正气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wáng gōng guì qī王公贵戚泛指皇亲国戚。《宣和画谱 李成》:“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gōng píng hé lǐ公平合理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gōng sī jiān gù公私兼顾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míng gōng jù qīng名公巨卿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fèng gōng kè jǐ奉公克己谓严以律己,一心为公。《东观汉记·周泽传》:“[泽]为渑池令,奉公克己。”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公道总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0回:“人家听了,也只有再三劝慰;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
tuō gōng bào sī托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shēng gōng shuō fǎ生公说法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jī qǐ gōng fèn激起公愤激发了公众共同的愤慨。
shān gōng dǎo zǎi山公倒载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
jí gōng jìn lì急公近利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jí gōng hào yì急公好义急:急于;公:公众;好:喜好;义:义举。热心公益;见义勇为。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使急公好义者信从,而吝啬顾钱者不得不听。”
jiǎ gōng yíng sī假公营私见“假公济私”。《元典章·进表》:“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
bǐng gōng miè sī秉公灭私秉:掌握,主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书》:“今不务为秉公灭私,振废起坠。”
gōng bù lí pó公不离婆老公不离开老婆。形容关系密切。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什物》:“《合纵记》剧:自古道:‘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梦笔生花弦索乐府》:‘水不离波,秤不离砣。’”
yī xīn wéi gōng一心为公一心:专心,全心全意。专心一意为公益着想。
zhé bì sān gōng折臂三公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bǐng gōng rèn zhí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bào bīng gōng shì报冰公事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jí gōng bào sī讬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
gōng sī fēn míng公私分明公家的与私人的界限十分清楚。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
tuō gōng xíng sī托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xùn gōng wàng jǐ徇公忘己徇:献出生命。为国家公众献身,弃私利于不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夺范纯仁谥忠宣议》:“直欲戒后世乱臣贼子之迷罔,徇公忘己,为国惜贤。”
fèng gōng zhèng jǐ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bào bīng gōng shì抱冰公事公事:公务。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宋 陶穀《清异录 官志》:“当其役者曰:‘又管抱冰公事也。’”
lì xíng gōng shì例行公事按照贯例应处理的公事;比喻走形式。清 吴趼人《痛史》第13回:“那一种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还知道这是不应为而为之事?”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gōng zǐ wáng sūn公子王孙指王公贵族子弟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gōng gōng dào dào公公道道不偏不倚的、公平合理的事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一炉子烧饼,要有一个充正经的人。”
wáng gōng dà rén王公大人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战国·宋·墨翟《墨子·尚贤上》:“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zhèng zhí gōng píng正直公平公正不偏,处事公道。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fèng gōng rú fǎ奉公如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gōng xiū gōng dé,pó xiū pó dé公修公德,婆修婆德指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烧香可是神佛儿的事情,‘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咱‘各人儿洗面儿各人儿光’,你不要,可行不得。”
jí gōng hǎo shī急公好施谓热心公益,乐于施舍。清·顾炎武《歙王君墓志铭》:“君虽业盐,而孝友,急公好施,有远见,能自树。”
tiān xià wéi gōng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lián míng gōng zhèng廉明公正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
xǐ shǒu fèng gōng洗手奉公见“洗手奉职”。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宫闱日用之数,视前代不过什二三,而内务府堂郎中皆视为脂膏窟泽,相沿积习,几无一洗手奉公之人。”
zhèn yīng gōng cháo振缨公朝振缨:弹冠,出仕。指入朝做官。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gāo yáng gōng zǐ高阳公子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huò jùn gōng chē获隽公车汉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的人。“获隽公车”《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gōng zhū yú shì公诸于世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bǐng gōng wú sī秉公无私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搀杂私念。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无私,但有报应轻重远近之别耳。”
zhōu gōng tǔ bǔ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míng gōng jù qīng名公钜卿见“名公巨卿”。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yōu gōng rú jiā忧公如家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yīn gōng jiǎ sī因公假私借公务谋取私利。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chū gōng wàng sī出公忘私出于公心忘掉私情。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zhāng gōng chī jiǔ lǐ gōng diān张公吃酒李公颠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gē bì méng gōng割臂盟公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wáng sūn gōng zǐ王孙公子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晋 葛洪《抱朴子 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
xiān gōng hòu sī先公后私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gōng guī mì jiàn公规密谏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yú gōng yí shān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gōng zhèng lián jié公正廉洁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项庄之剑,志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bǐng gōng bàn shì秉公办事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dà gōng zhì zhèng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kè jǐ fèng gōng克己奉公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gōng yě fēi zuì公冶非罪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piān piān gōng zǐ翩翩公子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bā gōng cǎo mù八公草木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晋书·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kāi chéng bù gōng开诚布公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gōng mén táo lǐ公门桃李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gōng sī jiāo kùn公私交困公家私人均陷困境。《明史·食货志六》:“虚糜干没,公私交困焉。”
jīn mǔ mù gōng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清·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所云意马心猿,金母木公《西游记》中作‘金公’、‘木母’,比喻孙悟空和猪八戒。”
gōng bào sī chóu公报私雠见“公报私仇”。
míng qīng jù gōng名卿巨公有名声的权贵。宋·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yī bǐng dà gōng一秉大公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huā huā gōng zǐ花花公子指服饰华丽、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清 翟灏《通俗编 卷一 俚语对句》:“好好先生,花花公子。”
fèi sī lì gōng废私立公去私为公。《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gōng zhèng lián míng公正廉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yōu gōng wàng sī忧公忘私关心公益,不顾私利。《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gōng bào sī chóu公报私仇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bǐng gōng bàn lǐ秉公办理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sān zhǐ xiàng gōng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gōng zhèng wú sī公正无私公道正直;没有私心。荀况《荀子 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yǐ sī hài gōng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gōng sī liǎng jì公私两济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晋书 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zhuān xīn xiàng gōng专心向公一心为公,不怀私心。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不结交援,专心向公。”
juān dī guī gōng涓滴归公涓滴: 小水点; 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东西。 非所应得的东西; 虽然极少极微; 都要缴公; 自己绝不侵占。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真正是涓滴归公,一丝一毫不敢乱用。”
shě jǐ wèi gōng舍己为公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方志敏《清贫》:“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gōng sī liǎng lì公私两利见“公私两济”。《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jí gōng xíng sī讬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
míng gōng jù rén名公钜人见“名公巨人”。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píng xū gōng zǐ凭虚公子凭:依托。比喻假设的人或事。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chí lùn gōng yǔn持论公允指言论公平并合于情理。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gōng shì gōng bàn公事公办公家事按公家规定来办;不徇私情;不讲情面。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2回:“卑职也知道罪无可逭,所以带印在此,情愿纳还此职,只求大帅把这件事公事公办。”
gōng zhū tóng hào公诸同好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度,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gōng shì gōng fēi公是公非公认的是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