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uì mù shù xīn刿目鉥心 | 犹言呕心沥血。 | 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鉥心。” |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 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 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
mù xuàn xīn huā目眩心花 |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
jiàn mù guì ěr贱目贵耳 |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
zhē yǎn ěr mù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 |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
yuè xīn yú mù悦心娱目 | 悦:愉快,喜悦。使眼睛感到舒适,使心情感到欢娱。指看见美好的事物感到身心愉快。 | 清·郑燮《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吾弟为文,须想春江之妙境,挹先辈之美词.令人悦心娱目,自尔利科名,厚福泽。”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认为远的话就远在千里,认为近的话就近在眼前。指对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观认识而转移。也指要寻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厅上所贴的对联,有刘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谓,毕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远在千里,近在目前。’” |
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 | 瞋目:瞪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mù niú yóu rèn目牛游刃 | 游刃: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看到牛后游刃有余。比喻技艺精湛。 | 《东阳夜怪录》:“诸公清才绮靡,皆是目牛游刃。” |
bì mù sè tīng闭目塞听 | 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 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 | 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 | 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 | 犹一目十行。 | 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 | 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yǐn rén zhǔ mù引人瞩目 | 瞩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 张贤亮《丫头·婆姨》:“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还真不知道出了什么引人瞩目的明星。”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
jí mù yuǎn wàng极目远望 | 极:尽。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 | 三国 魏 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 |
shì mù ér guān拭目而观 |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 | 宋·杨万里《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天下方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 |
mù sòng shǒu huī目送手挥 |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 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 |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máng mù chóng bài盲目崇拜 | 指盲从崇拜别人。 | 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
dòng xīn yú mù动心娱目 | 动心:为外物诱惑而感情波动;娱:快乐。打动人心并使人快乐。 | 宋·陈亮《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及凡世间可动心娱目之事,皆斥去弗愿,若将浼我者。” |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 | 同“目瞪口呆”。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
mù bù xiá jiē目不暇接 | 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 清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 | 比喻翻然醒悟。 |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
shuǎng xīn huō mù爽心豁目 |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于文。” |
mù yuān xīn wǎng目眢心忳 | 犹言泪竭神伤。形容悲痛之甚。 | 清·恽敬《祭张皋文文》:“四瀛茫茫,日月何遒,目眢心忳,已矣谁俦。” |
jí mù sì wàng极目四望 | 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
qiǎo zuò míng mù巧作名目 | 巧立名目。 | 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
guāng yào duó mù光耀夺目 | 夺目:耀眼。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 | 《辽史·太祖纪》:“黄龙缭绕……光耀夺目。” |
méi qīng mù lǎng眉清目朗 | 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真乃是眉清目朗,可怎生流落在村庄深巷。” |
mù chéng xīn xǔ目成心许 | 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 | 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 |
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 |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 |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 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
luàn rén ěr mù乱人耳目 |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
yóu mù chěng huái游目骋怀 | 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疾霆不暇掩目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mù kōng yú zǐ目空馀子 | 见“目中无人”。 |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
mǎn mù xiāo rán满目萧然 | 萧然:冷落的样子。满目是凄凉的景象。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yóu xīn chěng mù游心骋目 | 随意观赏景物,尽情舒展胸怀 | 宋·吴潜《哨遍·括兰亭记》词:“于宇宙之中,游心骋目,此娱信可乐只。” |
máng mù lè guān盲目乐观 | 盲:瞎,盲从。指不根据实际情况高兴得太早。 | 徐光耀《平原烈火》:“前一种是不看条件,盲目乐观。” |
zhēng mù zhāng xū睁目张须 |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guāng huá duó mù光华夺目 | 犹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 | 《醒世恒言 灌园叟晚逢仙女》:“其花大如丹盘,五色灿烂,光华夺目。” |
mù bù xiá gěi目不暇给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 清·吴璿《飞龙全传》序:“于是检向时所鄙之《飞龙传》,为之删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训之格,间以清隽之辞,传神写物,尽态极妍,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目不暇给矣!” |
ěr mù zhòng duō耳目众多 |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头 | 见“鼠目麞头”。 | |
mù rú ěr rǎn目濡耳染 |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精迷 | 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精,一本作“睛”。 |
guāng cǎi yào mù光彩耀目 | 光采鲜明,视之耀眼。 | 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待女六七人扶阿稚,红巾覆面,锦衣绣裳,一涌而入。妆奁随之以进,光彩耀目,填塞草堂。” |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
qián kǒu cè mù箝口侧目 | 箝口:闭口不说话;侧目:怒目而视。闭嘴怒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
shén mù rú diàn神目如电 | 神的眼睛相闪电一样明亮。指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小人没处申诉,天理昭彰,神目如电。” |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骋观 | 纵目观望,尽览景物。 | 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
shuǐ mǔ mù xiā水母目虾 | 《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
miàn mù kě zēng面目可憎 | 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 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
chù xīn guì mù怵心刿目 | 怵:恐惧;刿:刺伤。看到某种事物或景象使人痛心。 |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陶潜谢脁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 |
lì lì zài mù历历在目 | 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视 |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
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 |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 | 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 |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
mù xiù méi qīng目秀眉清 |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识书 |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
hún xiāo mù duàn魂销目断 | 谓情思凄苦。 | 唐·严休复《唐昌观玉蕊花折有心人游怅然成二绝》诗:“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dào lù cè mù道路侧目 | 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 | 《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
mù jiàn ěr wén目见耳闻 |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ěr wén mù jī耳闻目击 |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
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 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
jīng shì hài mù惊世骇目 | 谓使世人见而惊奇。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
jué mù xuán mén抉目悬门 | 见“抉目吴门”。 | 傅蓴《次韵和亚子》:“抚头看镜斯何事,抉目悬门事可哀。” |
qīng ěr dài mù倾耳戴目 | 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戴目:仰视。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
mù guāng rú shǔ目光如鼠 | 形容人眼神奸滑。 | 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12》:“虽然他的目光如鼠,各处乱翻,我有时也有些觉得讨厌。” |
mù guāng rú jù目光如炬 |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
mù guāng rú jìng目光如镜 | 眼光像镜子一般明亮。 | 宋·邹应龙《鹧鸪天》:“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
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 |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 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
jué mù xū mén抉目胥门 | 见“抉目吴门”。 | 高旭《收辑亡友宁太一遗墨装订成册因题四首以弁其首》:“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xiān yàn duó mù鲜艳夺目 | 色彩鲜美艳丽,十分引人注目。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 |
yǐn rén zhù mù引人注目 | 引起别人的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锣打鼓,引人注目的。” |
cuǐ càn duó mù璀璨夺目 | 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 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三卷:“玉山宝带,尽壁寸珠,璀璨夺目。”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憎:厌恶。形容说话枯燥无味,面貌使人厌恶。 | 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 语本《史记 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míng mù zhāng dǎn明目张胆 | 张胆:放大胆量。原来形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形容干坏事毫无顾忌;公开放肆。 | 《晋书 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头 | 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 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
yíng yíng zài mù盈盈在目 | 盈盈:美好的样子。指美好的形象犹在眼前。 | 清·俞樾《楚士吕凤梧》:“于舟中见一女子,美而艳,来桡去楫,一瞬即过,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 |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 |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见 |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 | 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