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自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 鲁迅《经验》:“然而也有经过许多人经验之后,倒给了后人坏影响的,如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便是其一。” |
zì zuò mén hù自作门户 | 指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同“自立门户”。 | 《旧唐书 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 |
zhān zhān zì hái沾沾自衒 | 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 宋·陆游《南唐书·钟谟传》:“天资皆浮躁,沾沾自衒。” |
jiān gōng zì lì兼功自厉 | 兼:加倍;功:功夫;厉:同“励”,劝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劝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
yǎng yōng zì huàn养痈自患 | 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5回:“不意姜尚作难肆横,竟克朕之四关也。今不早治,是养痈自患也。”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各人自扫门前雪 |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 明 张凤翼《灌园记 后识法章》:“进去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zì cuò tóng yì自厝同异 |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 《宋书 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
bì jìng zì shǒu闭境自守 | 指封闭四境,严加防守。 | 明 唐顺之《与河南李中丞石迭书》:“吾兄以素望起而任磁镇之计,若太原再警,势须鼓行而前,不得闭境自守而已也。” |
shí bù zhī nèi,zì yǒu fāng cǎo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 《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
yǐn hǔ zì wèi引虎自卫 |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
yǎng hǔ zì niè养虎自齧 | 比喻姑息敌人,终致损害自己。齧,同“啮”。 | |
wéi fǎ zì bì为法自弊 | 作定自弊。 |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zì bào zì qì自暴自弃 |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fǎn gōng zì wèn反躬自问 | 反:反转;躬:身体;自身。反回身来问问自己。指作自我检查。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
jiāo ào zì mǎn骄傲自满 |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第八卷:“既登宥密,颇骄傲自满。” |
wàng zì zūn dà妄自尊大 | 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妄:过分地;尊:高贵。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
qī rén zì qī欺人自欺 |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yǐn jiù zì zé引咎自责 | 咎:错误。主动承担错误;并责备自己。 |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
zì qiáng bù xī自强不息 |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tǔ sī zì fù吐丝自缚 |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
zuò jiǎn zì chán作茧自缠 |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事自陷困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此鬼沾沾于遗蜕,殊未免作茧自缠。” |
lěng nuǎn zì zhī冷暖自知 |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 唐 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
bì gé zì zé闭阁自责 |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阁思过”。 | 《汉书何并传》:“诩(严诩)本以孝行为官,谓掾史为师友,有过辄闭阁自责,终不大言。” |
zì jǐ rén自己人 |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 | 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
yì qì zì ruò意气自若 |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 《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
yì qì zì dé意气自得 |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 | 《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
shù shēn zì ài束身自爱 | 犹言束身自修。 | 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稍束身自爱者,不敢逸于常轨,以蒙青史之诛。” |
bān qǐ shí tóu zá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zì xiāng cán shā自相残杀 | 自己人互相杀害。残:伤害。 | 《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杀。” |
máo suì zì jiàn毛遂自荐 |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zì jǐ zì zú自给自足 | 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给:供给;足:满足。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
zì qǔ miè wáng自取灭亡 | 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覆灭。 | 《阴符经》下卷:“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shī xīn zì shì师心自是 |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xíng yǐng zì diào形影自吊 | 同“形影相吊”。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父自讷去,妻亦寻卒;块然一老鳏,形影自吊。” |
zì wǒ ān wèi自我安慰 | 指自己安慰自己。 | 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 |
bēi bù zì shèng悲不自胜 | 胜:经受得住。悲伤得使自己经受不住了。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 | 汉 荀悦《汉纪 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胜。” |
jié shēn zì shǒu洁身自守 | 保持住个人自身的纯洁。 |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她在大学时曾经恋爱过,但由于这次恋爱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心,以后她就把情丝一刀斩断,洁身自守了。” |
zì wǒ jiě cháo自我解嘲 | 掩饰、开脱自己被人嘲笑的事。 | 郁彦《闽西一老人》:“居然没有上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说:‘年轻人,可别火气太盛!你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
bì zhǒu zì zhēn敝帚自珍 | 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 | 宋 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
qiáng zì qǔ shé强自取折 | 见“强自取柱”。 | 《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 |
jù zì chén dào具自陈道 | 自己详尽地述说。 | |
bù néng zì bá不能自拔 | 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 《宋书 江夏王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gǎi xíng zì xīn改行自新 | 改变行为,重新做人。 |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今闻王改行自新,尊修经术,亲近仁人……朕甚嘉焉。” |
zì zuò zhī niè自作之孽 |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4章:“与卖国者言救国,与毁法者言护法……尽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与彼谈判!” |
xuān áng zì ruò轩昂自若 | 轩昂:气度不凡;自若:像原来的样子。形容人的气度不凡,神态如同日常一样。 | 唐·李濬《松窗杂录·裴休》:“中有黄衣半席,轩昂自若,指诸人笑语轻脱。” |
bì zhǒu zì zhēn弊帚自珍 | 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作很珍贵。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 宋 陆游《秋思》诗:“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
zì jiā zhuàng zháo自家撞著 | 自家:自己;著:着。自己的言行前后矛盾。 | 《禅林类聚·看经门》:“须弥山高不见岭,大海水深不见底。簸土扬尘无处寻,回头撞著自家底。” |
gāo ào zì dà高傲自大 |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 |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各种业务专长,都可以成为高傲自大轻视旁人的资本。” |
zì yán zì yǔ自言自语 | 言、语:说。自己跟自己说话。 | 元 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
zì chán zì zhòu自僝自僽 | 僝、僽:烦恼,埋怨。自寻烦恼,自相埋怨。 |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到如今夫妻情,父子恩,都作了一笔勾,落得个自僝自僽。” |
zì yí yī jiù自贻伊咎 | 指自己招来过错。 | 唐 刘知幾《史通 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
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 |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寝,以至骨立。” |
zhì xiá zì ěr陟遐自迩 | 陟:升;陟遐:远行;迩:近。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 | 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幼俊》:“岂非积微成大,陟遐自迩。” |
ào nì zì ruò傲睨自若 |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 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
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 |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
zì huǐ cháng chéng自毁长城 |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16回:“这岂不是自毁长城,做下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么!” |
chēng rán zì shī瞠然自失 | 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形容失神的神态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不意到了山东汶上县,便遇了一个小才女,便令小弟瞠然自失。” |
zì chū xīn cái自出新裁 | 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同“自出心裁”。 | 叶圣陶《四三集 一桶水》:“他们有的看人家的样,有的自出新裁,给一切东西找个新的适当的位置。” |
zì lì mén hù自立门户 | 自己独立成为一户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独立出来;另搞一套。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
zì bèi zī fǔ自备资斧 | 资斧:旅费、盘缠。指自己准备旅费。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因为上头提倡游学,所以他自告奋勇,情愿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 |
zì xún sǐ lù自寻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 |
jié shēn zì ài洁身自爱 |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 《孟子 万章上》:“归洁其身而已矣。”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 《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
jí rén zì yǒu tiān xiàng吉人自有天相 | 相:帮助,保佑。谓天佑善人。同“吉人天相”。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自古道:‘吉人自有天相。’遐叔正在帅府门首叹气,傍边忽转过一个道士问道:‘君子何叹?’”清 李渔《意中缘 拒妁》:“吉人自有天相,小姐请自宽心。” |
tián rán zì zú恬然自足 | 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 《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故和靖能高卧孤山,而足迹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诚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惊忧 |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
xīn rán zì xǐ欣然自喜 | 欣然:喜悦的样子。高兴地自觉欢喜。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
shén yì zì ruò神意自若 | 见“神色自若”。 | 金·王若虚《哀雁调》:“宰夫砺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犹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祸期之行至。” |
zì zuò zì dāng自做自当 |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受累。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任珪道:‘不必缚我,我自做自当,并不连累你们。’” |
yōu yóu zì zài悠游自在 | 见“悠游自得”。 | 鲁迅《书信集·致唐诃》:“我大约并没有先生们所豫想的悠游自在,所以复信的迟延,是往往不免的。” |
zì lì lì tā自利利他 | 自利: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以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佛教自称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 《佛遗教经·众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
zuò dì zì huá坐地自划 |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 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
qí zhī zì zhào脐脂自照 | 燃起肚脐的脂肪,为自己照明。比喻坏人最终没有好下场,自作自受。 | |
wāng yáng zì sì汪洋自肆 | 汪洋:形容文章气势浑厚,义理深广。肆:放纵。形容人的气度或文章等大气磅礴,豪放自如。 | 唐 柳宗元《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
zì yóu zhǔ yì自由主义 | 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看法或人生观 |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 |
zài suǒ zì chǔ在所自处 | 处:安排。人处世应该争取有利的环境。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自己适应环境。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 《诗经·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shuǎng rán zì shī爽然自失 | 见“爽然若失”。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juān zhī自我得之,自我捐之 | 捐:舍弃,抛弃。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
xiāo yáo zì yú逍遥自娱 | 谓无拘无束,自得其乐。 | 唐·李珏《唐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铭》:“池台琴酒,逍遥自娱,贤士大夫,尚其轨躅。” |
shù xiū zì hǎo束修自好 | 犹言束身自修。 |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天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坏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
chī zì zài fàn吃自在饭 | 指做没有风险与责任的事,安闲享福。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那赵聪原是个极贪安宴,十日九不在书房里的,做先生倒落得吃自在饭,得了重资,省了气力。” |
pēn xuè zì wū喷血自污 | 含血喷人,却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恶毒地污蔑、攻击他人,结果却先害了自己。 | 明·张居正《答操江胡玉吾》:“窥窃虚名,而不自知先陷于大群之罪,所谓喷血以自污,求名而不得,可恶也,亦可哀也。” |
yīng chéng zì bǎo婴城自保 | 婴:围绕;婴城:据城。据守城池牢固设防。 | 明·归有光《备倭事略》:“迄今逾月,其势益横,州县廑廑婴城自保。” |
zì jīn yǐ wǎng自今已往 | 从今以后。 | 《莲池伤足自规》:“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
zì yí yī qī自诒伊戚 |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 《诗经 小雅 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 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
jiǎn è zì fù謇谔自负 | 謇谔:正直敢言;自负:自恃。正直敢言而自许很高。 | 《明史·夏言传》:“性警敏,善属文。及居言路,謇谔自负。” |
xiāo yáo zì dé逍遥自得 |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 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zì yóu zì zài自繇自在 | 形容没有约束,安闲随意的样子。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索性把身边所有,尽数分与三家,等三家轮供养了我,我落得自繇自在 。” |
zì mìng qīng gāo自命清高 | 自以为清高(命:认为;以为)。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自命清高,反说富贵的是俗人。” |
qíng bù zì jīn情不自禁 | 禁:抑制。感情激动;无法抑制自己。 | 南朝 梁 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
shén qíng zì ruò神情自若 |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 马南邨《燕山夜话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
zì yá ér fǎn自崖而反 |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